全民反思共享经济 专家呼吁:别轻易给创新模式贴“伪共享”标签

共享单车在2017年下半年的遭遇,带动了“伪共享”这一概念的放大。有专家分析,包括融资收紧、IPO被否率持续走高,可能是这一领域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概念是,所谓共享,本质一定是将原本已经存在的闲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也即是以“存量”共享为基础的。但是,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这些重资产的共享行业挤占了社会公共资源,已经是“增量”了,与最初共享经济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

《全民反思共享经济 专家呼吁:别轻易给创新模式贴“伪共享”标签》

真理不辩不明。针对这一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采访时表示,智能化供需匹配、大众参与、使用权分享等才是共享经济的标准。同时,他呼吁,不要轻易给创新模式贴“伪共享”标签。

张新红认为,现在讨论的共享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配置方式,即通过网络整合海量、分散的社会资源,通过智能化匹配实现使用权分享,进而更高效地满足多样化需求。一般而言,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供需匹配、大众参与、使用权分享等可以作为判定共享经济的几个重要特征。

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供需匹配至少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共享经济是网络经济,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具有无边界、低门槛、双边效应、网络外部性等显著特征,并因此与传统经济区别开来。至于有人将很早之前就出现的邻里互助、商品交换也看作“共享”行为,显然是对共享经济概念的泛化。

第二,共享经济实现的是资源的智能化匹配,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定位技术、移动支付、现代物流等多种信息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供需匹配和服务的实现都是借助网络瞬间自动完成。智能化资源匹配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第三,无论是闲置资源还是紧缺资源,都可以通过智能化匹配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共享经济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闲置资源”,比如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都可以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发挥更大作用。

《全民反思共享经济 专家呼吁:别轻易给创新模式贴“伪共享”标签》

大众参与是指供需双方的无限性,即无限多的资源和无限多的需求被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张新红指出,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为有效资源找到最恰当的用户,即实现“总有一人需要你”;二是为多样化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提供者,即实现“总有一款适合你”。传统经济里因为没有互联网,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建设再庞大的营销渠道,能影响到的对象也都有限。但目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多种“大众参与”模式:完全共享和不完全共享。优步、滴滴、爱彼迎、小猪短租等,供需双方无限,属于典型的完全共享模式;不完全共享也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供方不完全共享模式,如目前多数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二是需方不完全共享模式,如许多企业为自身发展创立的开放研发平台。上述模式间还有可能互相转化。

至于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所有权一般不会发生改变,人们只有共享资源的使用权,这在有形产品资源的共享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一般来讲,以所有权的购买、转让为特征的网络经济行为,可以称得上是电子商务,但不是共享经济。

张新红表示,如果一种经济活动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基本上就可以视之为共享经济。总之,共享经济实践方兴未艾,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能用尚不成熟的概念去框定快速发展的实践,而是要用丰富多彩的实践不断修正理论概念。

张新红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共享经济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把最早被人们认知的优步、爱彼迎等作为标准模式甚至唯一模式,习惯于将后来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与之对标,将是否“闲置资源”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尺,进而得出许多“伪共享”的结论。事实上,共享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在快速发展中。对于任何新生事物,理论滞后于实践都是一个常态。不排除一些创新模式存在“伪共享”嫌疑,但也不要轻易给一些创新模式贴上“伪共享”的标签。

2017年11月,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位居全球之冠,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市场机构预测到2017年底,我国共享经济的交易规模可达到4.5万亿元。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