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AI如何成“关键变量”

工业互联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10年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起步。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发展快车道。

今天,人工智能已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正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加速。

5月22日在苏州举行的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主线清晰,路径明确:下一个十年,工业互联网要实现更高维度、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越,人工智能是关键命题。

人工智能正重塑工业互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致辞中提到,要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数据集,发展数据标注产业。打造工业领域的专业大模型,构建基础模型结合领域训练、场景适配的大模型落地实施路径。加快智能计算建设布局。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例如,鼓励基础大模型向工业领域开源共享,引导企业进入工业互联网,加速工业技术经验的沉淀,对基础大模型进行定制化训练,形成一批工业领域的专用垂直大模型,加速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部署和应用。

同时,推动工业数据、模型、知识、算法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加速集聚,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语料,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广阔的场景,一体化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面向下一个十年,将迎来工业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同时迎来人工智能对工业互联网的重塑。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助力工业互联网迈向智能新阶段,而工业互联网也为工业人工智能提供了所必需的数据沉淀基础、场景数字化条件和算力等数字底座。

然而,大模型所依赖的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几年内趋于耗尽,难以形成面向生产领域复杂推理决策能力。余晓晖指出,庞大的工业场景优势和数据资源潜能,有可能推动形成工业领域等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现,推动我国人工智能进一步突破。

实际上,工业智能已经展现出巨大变革潜力。从目前的模型应用情况看,小模型主要解决质量、设备等具体问题,场景仍在深化。大模型在知识管理问答、内容生成等场景展开探索。未来,垂类大模型将驱动任务规划和创新生成,小模型解决高实时性、高精度的细分场景具体任务,通过大小模型协同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加速全链条变革。

在基础设施方面,余晓晖表示,以5G/5G-A/6G、TSN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网络,将重塑工业数字基础设施体系,通过融合OT、CT、IT、DT,构筑控-网-算一体化的融合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

此外,未来工厂在制造模式上也将出现变革,逐渐进化为柔性智能的高效自主化制造,智能化技术工具体系将深度重构、智能化产业共创生态也将加速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分析,企业正在深化数字化转型,进行智能升级,这就需要智能互联、工业互联网。其中,智能互联是基础,有助于赋能产业生态,帮助企业建立“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助力产业链的健壮性、自主性、弹性,以应对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

李培根说,未来的智能工厂应该是数字孪生的,包括装备、车间、工厂、供应链等的数字孪生。例如数控机床,通过采集孪生数据如温度传感器数据、内部电控数据并进行分析,就可以进行热误差补偿。但孪生不是数据的简单呈现,还要能分析并反过来指导物理车间、工厂、供应链的运行。

东南大学教授夏志杰比较了工业大小模型的特点。工业大模型泛化性更强,能应对各种各样的任务,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在智能设计、生产过程优化、设备故障预测与优化等众多场景有巨大的应用空间,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小模型已经产生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例如视觉检测等。小模型基于特定的需求进行训练,具有数据小、模型更新快、轻量化部署、所需存储空间和算力更小等优点。“工业大模型和小模型基于应用的不同需求与场景,将会长期共存。”夏志杰指出。

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录城表示,人工智能将推动工业互联网向更高阶段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场景创新,目前的单点智能会向全域智能发展。二是数据资产,目前是靠经验、流程驱动,未来靠数据驱动和知识沉淀。三是数智化转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生态。未来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以后,会率先在数字化基础比较好的行业得到规模化应用,同时带动并加速其他行业向数智化发展。

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启亮指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在数据。数据平台的构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数据智能化,都存在挑战。数据分析、标准、模式,数据的价值点,都还没有完全形成。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将形成新的能力,有助于打通数字化转型的堵点和难点。

十年历程,成效斐然

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了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了41个工业大类的全覆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天的大会上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十年成果总结及未来展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年来,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部完成”。

据介绍,过去十年,工业互联网在政策体系设计、功能体系建设、应用验证推广和技术产业创新等方面走出“中国路径”、形成“中国方案”、塑造“中国品牌”,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共性方法,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余晓晖指出,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年以来,出现两大深刻变化。一是从关注单系统单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转换到关注体系化的数字化和全链条数字协同能力。二是从关注系统、设备能力扩展到关注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和智能优化。

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还形成了三类行业规模化推广路径,一是总结提炼行业共性场景,从场景切入加速应用规模化普及;二是推动龙头企业能力外溢,牵引中小企业共同实现转型升级;三是发挥平台资源汇聚作用,支撑产业链进行深度协同。

工业互联网深刻影响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工业数字经济在整体数字经济中的占比,由2017年17.3%提升至2023年23.3%。2017-2023年,工业数字化投入产出效率提升1.17倍。2017-2022年,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平均提升8.8个百分点。

网络方面,我国已建设1.85万个工业5G项目,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在制造业、采矿、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也走深向实,国家、省、企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近四年监测发现,工业互联网整体被攻击成功比例由2020年初的30.5%下降至2023年的12.5%。

夏志杰说,工业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企业具有了采集数据的能力,加上算力、算法的发展,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成为现实,从而实现助推智能制造。

余晓晖认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融入工业互联网,实现从数据驱动到智能决策,并带动以自组织自优化为特征的制造模式变革,进而催生更加开放、智能和协同的基础设施、技术工具与产业生态。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