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红芯浏览器事件炒得沸沸扬扬,除却技术层面的剖析,还有一个结论就是过度营销。不过,该事件可能会让大众产生一个疑问:开源就是抄袭吗?
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南京举行的“2018中国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上说,“基于开源软件可以作出原始创新,也可以作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认为基于开源软件只能作二次创新不符合实际。”
他同时说:“开源软件受知识产权法规的保护,应加强相应教育,切实遵循开源许可证。”
虽然这不是倪光南对红芯浏览器事件的回应,但对“开源与抄袭”的疑问算是旗帜鲜明的表态。
据介绍,这些年来,中国软件界正沿着使用者-赞誉者-贡献者的道路,不断增加其在世界开源软件界的贡献和话语权,把开源视为外国专有不符合客观实际,事实上已出现由中方主导的某些开源社区。
8月28日,在《经济参考报》发表的专访文章中倪光南指出,“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中国企业一直在不断增加其在世界开源软件界的贡献度及话语权,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从参与者向贡献者的升级,成为一些开源社区的重要成员、关键成员,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当天的演讲中倪光南表示,中国的开源之路,华为是个代表,从应用到参与到产业发展都做出了比较多的贡献,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后面也有阿里、腾讯、百度都不错。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8年3月份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开源发展调查报告(2018年)》,在使用云的企业中,80%已经应用了开源技术,60%的企业正在应用OpenStack。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市场的繁荣发展推动开源社区规模持续壮大,中国开源云计算生态已有一定规模。
从我国开源软件和生态发展成果来看,中国软件界早已走出简单应用开源软件的阶段,不能因为出现某些事件,而一笔抹杀中国软件业运用开源模式进行大量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类型)的客观事实。贬低开源软件,说基于开源软件只能做“二次创新”是没有根据的。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在国家层面,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均已致力于打造和推动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源基金会等开源生态的建立,仅2018年,三部委就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行业启动了大量与开源相关的重大专项、重大工程。
从2008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得国内诞生了数十家在Android开源基础上定制操作系统的终端厂商,以及上百万的Android开发者持续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国软件企业和开发者的参与使得Android生态在国内迅速成熟并发展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
倪光南表示,在批评红芯的夸大宣传时,不必回避其在Chromium之开源基础上做出的隐盾、云适配、支持国密算法等安全方面的改进;而在讨论开源软件与自主创新时,更不能回避中国软件业目前整体正在从开源生态的应用者向参与者、贡献者的方向发展的事实。
“开源是开放的开发模式、商业模式,适合于中国。”倪光南在演讲中说。
-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五年路线图发布 – 2025年4月25日
- 2024版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新布局工业软件方向标准 – 2025年4月24日
- 达索系统全球CEO:科学是公司的DNA 坚持长期主义 – 2023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