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持续高质量发展态势。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或引发的产业发展风险隐患须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自国务院201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历经十年风雨历程,孕育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注入了不竭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速为14.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9.5%;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增长3.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比重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14-2018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6.0个百分点。预计至2025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地普遍采取限制大规模人员流动、推迟企业复工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营业收入之和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比重接近8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等领域首当其冲,各领域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短期内“喜”忧参半,须警惕“人为”引发的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部分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抖音、快手和B站等平台成为疫情科普、防控教育等信息的有力传递渠道。一批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向公众免费开放社科、文化、体育、健康等学习内容,部分课程受到热捧,大家纷纷放弃“追剧”转而开始“追课”。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制造业面临困境。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外贸比重超过30%。受疫情影响,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交货困难、合同违约等风险。若未及时复工复产,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形成冲击。截至2月14日,已有130个国家采取入境管制,其中部分国家甚至采取断航、封锁边境、拒绝入境等过度反应措施,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对外人员交流造成负面影响。后续应高度警惕部分国家有可能利用疫情,“恶意”将我国5G终端设备、智能手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商品贴上“疫区”标签,迫使我国出口商品经历更严格复杂的审查和清关流程,进一步阻碍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
生物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需把握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短期来看,全国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均提早复工复产,加班加点生产与疫情有关的治疗药物、防护用品、检测试剂等,一些企业甚至在产能饱和的状态下连续生产,以满足受疫情影响严重省份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同时,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抓紧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等方面择优遴选项目予以支持。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快实施药物新方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从长期来看,疫情的发生也倒逼我国加快生物领域结构性改革步伐。本次疫情集中暴露出我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不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基础研究能力弱、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亟待改善、跨部门行业数据壁垒等突出问题,需率先在医药领域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领军企业受疫情影响有限,需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从领军企业来看,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市场主体主要是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现金流健康、原材料库存充足、抗风险能力较强,且大部分均已实现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在基本未受疫情影响的同时也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上汽通用五菱集团通过无尘车间改造的方式建设口罩生产线,并将产品陆续赠送给防疫一线奋斗者。徐州重工等企业发挥行业龙头优势,积极参与武汉市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从中小企业来看,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在停工减产的情况下仍需承担员工薪资、水电房租、还款付息等必要性支出,企业面临的资金存续压力加大。同时,受限于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以及物流等问题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仍未全面复工复产。由此造成供应链不顺畅、产业链不协同的被动局面,可能进一步加剧国外厂商寻找备用生产基地替代我国企业的风险,导致供应链向外转移扩散,对我国产业链安全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
三、政策建议
为有效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短期应急手段与中长期政策规划相结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有关部署,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无人机等技术,建立健全以数据为驱动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疫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推动建立若干国家级生物医药大数据中心,打破生物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壁垒,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防控机制。
二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水平。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企业联合医院、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团队,在共享疫情数据的基础上,以“揭榜挂帅”形式开展新冠肺炎的疫苗和治愈药物研发工作。对推动研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机构和个人,研究给予税费减免、荣誉激励等奖励。探索构建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新型冠状病毒等的基础研究投入,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科研攻关体系。
三是加快应用场景培育,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围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应用场景建设,率先在农业、制造业、能源等领域试点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工程,深化相关技术在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和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激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作者简介:韩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发展研究部工程师,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研究。联系方式:hanhui@caict.ac.cn)
- AMD Advancing AI 2024即将召开,揭示新一代EPYC处理器与不断扩大的解决方案生态 – 2024年9月11日
- 洞察为舵,肯睿Cloudera助力企业充分发挥数据优势 – 2024年9月10日
- 数字化带来隐私保护挑战,2024外滩大会热议分布式可信认证体系 – 2024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