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基建 | 新基建要建三张网 工业互联网赛道变宽

当前,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和复工复产相关扶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制造业正加快恢复。在此背景下,新基建的提出与发展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我们知道,新基建涵盖的七大领域,比如5G、工业互联网等都不是新提出,过去几年,这些业态都在稳步发展。此次提出新基建,是从战略高度上夯实与加速数字中国的投资与建设。

太极股份智慧能源工业创研院总经理彭丽林在接受工业互联网周刊采访时指出:“新基建其实代表了数字中国加速的拐点、是全面爆发的拐点,主要特点是中国在高新科技上的全球引领。”

新基建的内涵是建三张新型网

彭丽林认为,从新基建的内涵来看,实际上是要加速建设三张新型网。

一是数字信息网。它是以5G为基石,以新一代的IDC为基础(当下大数据中心更强调分布式算力的能力),以工业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等为典型应用场景,强化数字化的信息网。

二是新型能源网。从传统重石化、重煤炭的能源建设转向可再生新能源的能源网发展。在输配电端,则从传统的电网向特高压发展,实现新能源集约利用效率;在消费端,以充电桩的建设撬动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这张网强调自主可控的特高压、新能源等新技术。

三是新型交通网。新基建里面讲到高铁、城际轨道的新建设,以及无人驾驶等智能应用等。本质上是要打造互联互通的新型交通网。

因此,新基建就是从战略的高度,把新的数字网、能源网、交通网进行重新梳理,以数字化为基石,加大投入。当前,国内疫情进入“缓疫阶段”,但投资环境不容乐观,消费、外贸也面临一个下降周期。在此背景下,国家加大数字经济的建设投资,意味着将从人财物投入等方面全面加速。

“赛道变宽了,人才、技术、资本都会向这个领域集中、做增量。所以当把这些生产要素聚集起来,新基建就面临一个比较大的爆发期。”彭丽林说。

赛道变宽 看好工业智能

自2017年1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迅猛。那么在新基建的框架下,应该如何认识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彭丽林表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大,将进入一个高速的持续化发展阶段。

资本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尽管产业还处于商业模式探索阶段,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正在不断进入。新基建下,很多人、财、物都在往这方面集中,加入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工业互联网的成果将越来越多。

过去两年,工业互联网经过概念的具体化和落地,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度实践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很多工业企业在智能化远程办公等方面加大应用,在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方面,向无人化、少人化的智能应用场景去演变。“接下来,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将进入深入的拓宽期。这包括应用场景的宽度和深度。”彭丽林说。

从宽度上,企业早期从比较简单的数据应用开始,实现单点应用,那么现在会从单点向局部、向同类型应用拓展。从深度上,以前算法科学家、建模工程师等比较稀缺,随着应用场景的积累,将带动很多人才的发展,进而推动应用场景的增加。日积月累,将实现由量到质的变化。

因此,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工业的应用将慢慢变成一个非常看好的一个商业业态。从太极的工业互联网合作伙伴来看,“用户是愿意为这个业态来花钱的”。

数据的相对不开放是最大的挑战

尽管看好工业互联网发展,但彭丽林指出,数据的相对不开放性,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挑战。因为“没有办法大量地获取有质量的数据,然后转化为精准性的数字预测场景和分析场景”。

一方面,数据资产的变现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如央企国企或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如能源等,他们的数据还有更重要的安全性的问题。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开放共享,受政策、安全、知识产权、商业模式等一系列要素的关联和制约。即使今天企业在局部或单点上做到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但是要在更大范围推广,这些关联生产要素都要面向场景应用汇聚起来。

这不仅仅是个技术和业务需求的问题,它需要推动新型商业模式,把这些生产要素紧密关联起来。新基建的重要逻辑也是要促进企业间或行业内甚至是跨行业的数据等生产资料流动。

数据、领域知识、分析能力等核心要素若不在一张互联互通的网上有效互动,就产生不了实际应用价值, “这需要“破”传统、要“立”新模式,在满足企业自身必要安全前提条件下,实现数据的流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有价值的人工智能成果。”彭丽林呼吁:“当然,数据共享开放是相对的,但这个过程、趋势是不可逆的。”

后疫情时期的数字化转型

我们看到,疫情发生以来,众多云化的产品,比如钉钉、腾讯会议等,还有场景如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都有爆发式增长,云化的技术手段在支撑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用户永远希望降本、增效、提质,实现智能化、少人化以及设备健康等高质量发展。疫情催化了这个需求。

当然,云化的趋势一直在那里,疫情只是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彭丽林认为,某种程度上,云化,将成为后疫情时期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结构性变化。它带来的不仅是交付模式的变化,而是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

一般而言,传统的信息化系统比较重,项目实施周期比较长,通常以年为单位进行交付。而今的数字化场景针对企业一个个痛点问题聚焦,变得轻量化、碎片化、小而美,通常1-3个月的开发迭代周期。显然传统的项目模式无法有效支撑数字化业务的发展。

近两年,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型企业,通过搭建集约化的数据场景开发验证环境,数据应用开发不需要到真正的生产端去做,这些小而美的数据应用可以在远程开发验证,然后部署到公有云或私有化数据中心进行服务化,经过不断反馈与迭代,模型的精准率越来越高,定制化逐步降低,多次有效迭代之后,它就变成一个SaaS服务模式了。对于用户来讲,“所见即所得”服务是成本最优、最安全可控的服务模式。

这与传统的以流程为导向的应用如ERP的模式完全不同,它是数字化的业务逻辑,后者能做到打碎、重构,然后重新整合,做到轻量化,就是一个个小的算法和模型或者一个场景,企业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这样的场景,所以演变成“所见即所得”的服务是大势所趋。

太极TECO:面向流程工业聚焦AI

2020年伊始,太极股份企业业务集团组建工业创研院,加大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投入,并聚焦在人工智能为支撑的应用和产品技术上。太极TECO提出来的“一平台、多场景、云运营“的业务地图,更多的是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太极工业互联业务目前主要聚焦在智慧能源、智能制造领域,助力数字企业的转型升级。

据悉,2017年8月太极推出TECO工业互联网平台后,陆续服务了中国华能、浙能集团、国网新源、华电集团等大型能源集团。浙能集团基于太极TECO平台,围绕生产管理与协调、安全监督、环保、节能管理等业务,打造了浙能集团以一级调度多级联动为核心的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从传统被动的“业务驱动”转变为主动的“数据驱动”转型,并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和应用的深化,不断积累数据信息资源和算法模型,探索新技术应用,逐步构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完整的价值链,推进生产经营和应急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精益化和智能化。本次疫情中,该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确保用户疫情防控期间能源稳定供应,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供应保障。。

目前,央企国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化基础设施,目前他们着力在人工智能应用,助力企业更好地降本增效提质。这些创新成果逐步成熟后,将可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彭丽林认为,太极TECO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已进入加速发展的赛道。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