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官员: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打通平台落地“最后一公里”

依据市场需要,与地方政府、园区或头部工业企业合作,打造区域平台、产业集群平台、行业垂类平台,服务园区监管、产业服务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主要发展策略之一。

这一策略最近有了“升级版”,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

5月31日,“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在芜湖首发。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支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芜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工信部官员: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打通平台落地“最后一公里”》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出席会议并致辞。

这是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之后,推进平台融合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又一举措。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来,即具有显著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特点。作为新兴事务、新兴产业、新兴市场,工业互联网需要政策呵护、政府助力。平台赋能深度行系列就是该特点的一个体现。

平台是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枢纽。当下,“平台技术创新与行业需求持续磨合适配,平台应用水平从单项赋能向综合赋能升级,平台应用的广度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推广加速转变”。

王建伟表示,园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聚集度高、企业关联性强、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突出的特点,是发挥平台作用的重要载体。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活动的背景。

因此,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是打造平台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其路径或目标,就是实现园区“三通一整合”,支撑政府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三通一整合”即:

通数据。通过部署传感网络和软件接口,推进设备联网上云和各类业务系统集成,加速数据在平台汇聚与管理,实现园区内端到端的数据畅通,达到园区产业运行“一图可见”,园区管理服务“一键可达”。

通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园区企业导入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协议标准、软件工具、模型算法、解决方案,便于园区企业通过平台沉淀行业知识,并结合场景需要,基于平台进行二次开发。

通渠道。利用平台打通园区内外的专家支援、市场需求、服务商能力、金融机构等各类渠道,建立平台化、资源对接能力,实现在线定制、集采集销、金融服务的场景,提升园区数字化水平。

资源整合。通过平台及服务的基本框架,利用数据标注和模型管理等技术,便捷化、精准化地开展资源的信息存储管理、检索与应用,实现各类园区数字化场景的开发培育,提升园区的各类风险的预判和抵御能力。

王建伟介绍,下一步将推动构建“2+3+N”的工作体系。

“2”是指平台+园区顶层设计,即实施指南+评价标准。“3”是三项重点工作,即试点示范培育、过程动态监测、成效综合评估。“N”是依托平台赋能深度行、高峰论坛、行业工作会等工作抓手,加大宣传推广。

他透露,将组织平台+园区试点示范培育,打造融合的标杆和样板。即面向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遴选一批产业基础好、转型意愿强的园区,推动试点园区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资源池打造,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开展工作;组织示范园区遴选,形成2022年平台+园区的示范名单。在去年15个示范园区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发展20个。

此前,王建伟在“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论坛线上致辞时指出,将从提升平台赋能水平、深化融合创新应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当天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会议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出席会议并致辞。

他指出,一方面,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政府的监管、园区的治理和产业转型的各类场景丰富,通过平台+园区能够形成园区数字化的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为平台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园区政府治理共性场景多,企业关联性强,数据驱动的平台应用更容易快速复制和推广,从而产生规模化推广的平台经济效应,这对于建立工业化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平台+园区近年来模式清晰,已初具体系。余晓晖认为,这就是“数字产业培育+产业数字化服务园区+智慧管理”的赋能体系。

在数字产业培育方面,借助平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数字化能力,可以培育园区的数字产业,实现平台能力的外溢。

在产业数字化服务方面,以园区的企业为服务对象,重点帮助企业实现生产优化、经营管理、供应链和产业协同以及融资服务。

在园区智慧管理方面,以园区管委会为服务对象,基于平台实现智慧政务、安环管理和工业经济监测等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了平台的成功落地与可持续发展”。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