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铁智能制造标准征求意见稿看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发布以来,我国工业行业加快研发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推进应用深入。近日,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这表明钢铁行业已走在行业标准制定应用前列,同时,从标准的在研清单、建设重点可以看出,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进入攻坚期。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5项以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和装备层、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产业链协同层等各层级标准,优先制定基础共性标准以及绿色低碳、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突出标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和迭代提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根据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现行和在研标准33项,其中已立项在研标准共12项,包括基础共性标准3项:《钢板轮廓在线检测系统技术要求》(通用/行标)、《系统可信性规范指南》(工业网络/国标)、《智能制造 工业数据采集规范》(赋能技术/国标);车间级标准9项,分别是:《数字化车间可靠性通用要求》(国标)、《烧结生产实时优化系统技术规范》(炼铁/行标)、《球团生产实时优化系统技术规范》(炼铁/行标)、《高炉安全诊断系统技术规范》(炼铁/行标)、《高炉运行综合评价方法》(炼钢/行标)、《转炉生产智能管控技术要求》(炼钢/行标)、《钢包精炼智能管控技术要求》(炼钢/行标)、《热轧生产智能管控技术要求》(轧钢/行标)、《钢铁行业 加热炉智能燃烧控制系统技术要求》(行标)。如下图。

上图显示,IT层面的标准,大部分属于国家标准且于近年来先后发布,这些标准通用于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的部分基础共性标准。根据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推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也就是《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的落地,难点与重点,在于行业应用,也就是行业OT、DT层面的标准,以及与IT融合部分的标准研制。这一点,从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建设重点不难看出。如下图。

当然,上述融合,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重点。多年来,钢铁行业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管理、装置智能化、智能工厂、服务与运维、工业互联网等维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企业正进入行业化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及集成创新阶段,全局数字化转型时期已经到来。

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行业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这也是理解上述难点与重点的一个参考面:

坚持统筹规划,动态更新。紧密围绕国家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建设指南,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协调配套,加快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统筹规划标准化重点领域和方向,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协同发展,并结合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动态更新标准体系。

坚持共性先立,急用先行。针对钢铁生产流程连续、工艺体系复杂、产品中间态多样化的特点,稳步推进钢铁行业安全、检测和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的制定,加快推进钢铁行业智能装备、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
坚持协同推进,注重实施。结合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系统融合等特点,推动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开展标准制定。以支撑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强化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实施,有序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坚持创新探索,适当领先。将钢铁工业制造场景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做好遴选验证、标准研制、试点应用等系列工作,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流程工业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起到表率作用。

不久前,2023 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研究制定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深化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