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中医药“互联网+”发展呼唤理性审视与制度包容

据报道,2024年7月,38岁的法学博士余某以线上问诊与非处方药品(OTC)销售并行的方式创业,两个月后被警方以“售卖无效药品涉嫌诈骗”查封门店并拘留多人。2025年2月,检方以证据不足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此案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医药“互联网+”模式的广泛讨论,不仅关乎创业者的命运,也折射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政策支持、公众认知与法律边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尤其在“互联网+”领域频频发力。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新模式,推动建设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地方层面,如重庆市政府2025年1月出台《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打造数字化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等举措。可见,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医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已成为国家战略方向。

政策如此密集,是因为中医药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文化底色浓,而数字技术恰好能穿透地理壁垒,让田间药草直接抵达患者药罐,用数据沉淀实现质量溯源、精准种植和跨境交易,助力化解资源、信任、市场三大痛点。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上对中医药疗效的认知偏差仍较为常见,不少人认为中药见效慢,甚至因此质疑其科学性。

对此,健康科普专家赵杰与陕西省中医医院专家任啸在《中药吃对才健康》一文中提醒:剂型决定速度,“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健康咨询报》刊文引用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刘树椿的观点认为,调经、肿瘤、痤疮等病需半年乃至更长周期重建人体平衡,“三分药七分养”是中医逻辑而非药效迟钝。西药以单分子靶向迅速阻断症状,中药则用复方多靶点调和阴阳,目标不同而节奏自异。

法学博士余某所涉案件中,部分患者因短期内未见明显疗效而投诉甚至报警,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公众对中医药作用机制理解不足。患者王某仅花费698元购药后即认定受骗,但并无证据表明其所购药品为假冒伪劣产品,而企业提供的处方均经执业医师审核,药品来源正规,且设有退款机制。争议的核心在于疗效预期管理——中医药的法律属性是“调理”,而非“立竿见影”,若用西药速度标准衡量中药,难免有违其规律。

实际上,政策已为中医药之“慢”留出了空间。如重庆市计划到2027年把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值做到430亿元,培育10亿元中成药大品种5个,新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6名以上,这背后就是对“慢”的长期价值的笃定。监管者要做的,是守住边界,让慢工出细活,而非让“慢药”背黑锅。

为推动中医药“互联网+”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秉持包容审慎原则,既要依法规范经营行为,也要尊重行业发展规律。平台与企业须加强自律,确保广告真实、诊疗合规、售后完善,杜绝夸大宣传和诱导消费。同时,应加大科普力度,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中药疗效特点,增强医患信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转型,让传统医学焕发新生机。

中医药“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各方需共同努力,既要有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包容,才能实现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药的独特功用。【文/原杉,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