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科产融协同构建AI创新生态体系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慧中信·共创新可能”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上,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张世昕,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国权共同宣布启动科技创新“磐石”行动,打造“2+4+N”三层级科创平台集群,推动技术攻关。

张世昕在致辞时表示,中信集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推动金融创新适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中信贡献。

作为一家产融并举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近年来,中信集团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一是强化机制与平台支撑保障。建立一体化决策管理机制,设立科技专家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集聚内外部智力资源协同创新。今年3月,中信集团在香港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设立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聚焦工业智能、具身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

二是推动场景到产业整体跃迁。中信集团依托业务场景多元优势,持续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各领域核心业务,加速AI应用场景深度落地。中信银行研发“仓颉”大模型,在智能客服、智能风控、智能投研、智能营销等场景全面赋能业务开展。南钢集团通过打造车间级互联、敏捷柔性生产、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新模式,实现数据安全高效流通与共享。中信农业自主研发液相育种芯片,检测成本和数据质量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解决育种基因检测“卡脖子”难题。

三是实现金融向AI深度赋能。中信集团构建了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可满足人工智能企业股权融资、贷款、发债、境内外IPO、并购重组等不同发展阶段需求。今年5月,中信集团启动科技金融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深入、更广阔的金融服务。

面向未来,中信集团表示将与社会各界携手,发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优势,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

一是夯实核心技术,强化基础支撑。实施科技创新“磐石”行动,建设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数字钢铁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金融科技、生物育种、先进金属材料、轻量化技术等4个集团级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盐湖资源、特种机器人及更多领域建设N个领域级研发中心,打造“2+4+N”三层级科创平台集群,大力推进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磐石”行动为起点,联合更多产学研伙伴,大力推进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二是共筑开放生态,释放场景价值。积极开放自身优势场景和优质数据,打破壁垒、共享资源,推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应用与技术双向促进的正向循环,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走进生活圈。

三是深化产融协同,激活创新动能。进一步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加快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高度适配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将全量、全维度的资金链通过“股贷债保”联动精准嵌入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投顾、量化交易、风险定价等金融核心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倡导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

四是坚守安全底线,共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完善内部模型风险监管、数据权限隔离和伦理治理,筑牢金融数字安全底线。携手行业上下游伙伴,共同构建分层分类的数据治理框架,建立敏捷治理体系,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程,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公平、有序发展。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