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产业生态与社会协作模式的重构。把握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本质上是把握下一代互联网的话语权,为人工智能的持续演进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7月23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出席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报告,阐述智能体发展历程,并成功驱动互联网焕新的强大力量。

流量新图景:AI重塑南北向与东西向流量格局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3376亿GB,固网宽带流量达22214亿GB,总增速达17.2%。在增量部分中,人工智能的贡献分别达到42%和6%,合计占比接近50%,成为流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全球CDN服务商Cloudflare的同期监测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下半年,全球流量增速从年中的7%跃升至17.2%,其中北美和亚太区域分别贡献了51%和48%的AI增量,成为全球AI流量增长的两大核心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流量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上行流量占比从过去的10%—15%提升至26%,在多模态交互、实时训练、端侧推理等场景的推动下,预计两年内将逼近50%;边缘节点承载流量比例从传统的10%—15%猛增至65%,核心网首次出现“减负”现象。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流量价值密度的提升:单次AI对话消耗的数据量达到传统应用的3—8倍,推动单位流量价值显著抬升;与此同时,传统搜索引擎点击率下降20%—40%,中小网站流量被头部权威信源进一步稀释,流量分配格局加速重构。
从生成式AI到智联网:智能体的四级跃迁路径

人工智能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邬贺铨院士将其划分为四级跃迁路径,清晰勾勒出从工具到生态的发展脉络。
第一级:生成式AI——“灵感引擎”的局限与突破。
生成式AI以提示词为交互起点,可单次输出文本、图像或代码,成为激发创意的“灵感引擎”。2024年底,中国已有2.49亿网民、全球近三成网民体验过此类产品,但受限于交互碎片化、商业闭环难以形成等问题,企业用户留存率不足三成,凸显出单一生成能力的局限性。
第二级:AI Agent——“场景代理”的闭环能力。
在生成式大模型基础上,AI Agent通过叠加记忆系统、工具调用与规划能力,构建起“感知—思考—调用—行动”的完整闭环。其记忆体系分为三层:参数记忆(模型权重承载的基础能力)、激活记忆(运行时的上下文信息)、外部长期记忆(向量数据库存储的历史数据)。在工具层面,通过模型上下文协议(MCP),AI Agent可调用API、RPA、数据库、具身智能设备乃至打印机等,高效完成限定场景内的目标导向任务。例如在法律咨询场景中,AI Agent能自动拆分用户诉求、检索相关法规、生成法律文书并预约电子签章,将原本数小时的流程压缩至分钟级,大幅提升场景效率。
第三级:Agentic AI——“群体超脑”的协同进化。
当单一Agent的能力边界逐渐显现,Agentic AI通过引入“中心化编排层+共享记忆库”,实现多个异构智能体在统一复杂目标下的协同作业。它支持知识继承与反思机制:前一Agent的推理轨迹、失败教训可被后一Agent直接调用,有效避免重复试错。在药物研发领域,文献筛选Agent、分子模拟Agent、临床数据Agent、注册事务Agent形成接力作业模式,将候选化合物到IND申报的周期缩短30%。但协同背后风险亦随之放大,多智能体间的语义歧义、错误链式传播、责任归属模糊等问题,亟待构建新的治理框架。
第四级:Internet of Agents(IoA)——“开放智联网”的生态雏形
IoA以区块链、联邦学习、分布式身份与可验证计算为技术底座,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协议的开放式协作。智能体可在公共注册中心挂牌“能力目录”,通过Agent-to-Agent(A2A)协议完成可信握手、权限协商与任务分派。在城市智慧交通场景中,交管局Agent、网约车平台Agent、车联网Agent、保险公司Agent可实时共享路况与事故数据,实现秒级路径优化与动态保费定价。邬贺铨院士指出,IoA的核心挑战在于开放环境下的互操作性、隐私合规与责任追溯,其本质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前的“社会技术试验场”。
网络再进化:智能体时代的2B/2C双轮驱动格局
智能体的发展不仅重塑技术架构,更在产业端(2B)与消费端(2C)形成双轮驱动,推动网络应用场景全面升级。
2B领域:智能体重塑产业价值链
• 智能体即服务(AaaS):运营商与云厂商将Agent封装为可编排的“数字员工”,通过低代码平台向中小企业输出能力。以字节跳动“扣子空间”为例,企业HR在可视化画布中拖拽“简历解析Agent—面试排期Agent—背调Agent”等模块,2小时内即可上线一套招聘自动化流程,成本仅为传统SaaS服务的30%,大幅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门槛。
• 嵌入式Agent:在制造场景中,产线监控Agent、订单履约Agent、资金调度Agent形成“数据—决策—执行”闭环:产线Agent通过振动、温度、视觉传感器实时判断设备健康度,预测性维护使停机损失降低55%;订单Agent对接ERP、MES、物流API,动态调整排产与发运计划,将交付周期从7天缩短至2小时;资金Agent实时监控合同、发票与现金流数据,自动触发保理融资,推动企业资金周转率提升35%。
• 网络新基建升级:为支撑智能体实时协同需求,城域网新增“联邦学习网关”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厂;50G PON与Wi-Fi 7技术将接入网上行带宽提升至10Gbps;AI路由器内置专用芯片,可识别加密流量中的业务类型,为“大象流”(模型同步)与“老鼠流”(控制信令)分配差异化切片,实现千万级流量的微秒级调度。
2C领域:终端智能催生“服务订阅化”浪潮
• Agentic手机:2025年5月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中国AI原生App月活已达5.7亿,日均消耗Token 34万亿。新一代Agentic手机支持“一句话旅行”场景:用户说出“带父母周末去成都看熊猫,预算五千”,手机可自动调用机票Agent、酒店Agent、景区预约Agent与天气Agent,5分钟内生成行程单并锁定早鸟票。多设备协同进一步延伸体验——用户在客厅对电视说“继续刚才的规划”,电视即刻展示熊猫基地实时客流与排队时长,实现跨终端无缝衔接。
• AR/VR+Agent:智能眼镜通过眼动追踪识别用户关注点,Agent可实时识别广告牌电话号码并弹出一键拨打功能;在沉浸式健身场景中,镜子中的虚拟教练根据心率带数据动态调整动作节奏,并用自然语言实时鼓励用户,提升交互体验。
• 订阅经济新形态:Agent将传统“卖功能”模式升级为“卖结果”服务。例如“AI健康管家”以每月39元的订阅费,持续监测可穿戴设备数据,异常时自动预约体检并生成保险理赔报告,用户无需理解复杂参数,只需对服务结果负责。QuestMobile预测,2026年中国AI订阅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0%,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
未来十年:把握智能体互联的黄金发展窗口
邬贺铨院士在总结中强调,当前互联网正经历“AI for Internet”与“Internet for AI”的双向赋能:前者通过AI技术让网络更智能,后者借助网络生态让智能体无处不在。Gartner预测,2028年全球三分之一企业应用将嵌入Agentic AI,15%的日常决策由智能体自主完成。

对中国而言,未来十年是智能体互联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商用的“黄金窗口”。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与最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具备独特发展优势。但要抓住这一机遇,需在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政策层面需加快完善数据跨境、算法责任、智能体身份认证等法规体系;产业层面需推动A2A、MCP、AG-UI等协议的开源与标准化进程;企业层面需从单点效率工具转向系统性生产力引擎,构建“人类监督+智能体执行”的新型协同范式。
- 邬贺铨院士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三部曲:从生成式大模型到AI Agent与Agentic AI – 2025年7月23日
- 是德科技推出具有实时、1 GHz无间隙测量带宽的增强型电磁干扰测量接收机 – 2025年7月18日
- 全新Dell Pro Max笔记本强势登场,重新定义性能标杆 – 2025年7月18日